
3月11日下午,青年作家邹世奇受邀莅临我院,于逸夫楼报告厅举办了“青年写作在当下的可能性”为主题的访谈活动。本次活动由郭亮亮副教授主持,2023级、2024级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。
访谈中,邹世奇就“如何能够成为作家”“怎样发掘创作题材”“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和写作的关系”“阅读和创作之间的关系”“高校创意写作的发展”“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”等话题发表见解。在访谈中,她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得,倡导创作要有意志,并且要坚持下去,并建议创作前构思框架,鼓励学生从短篇创作起步。在发表平台的选择上,她建议先从地方刊物发表开始,逐步拓展发表渠道,最后通向国家级核心期刊杂志。邹世奇旁征博引,她以苏东坡的人生经验和作品为例,强调了写作在个体表达方面的关键作用,又以江苏省作家范小青、叶兆言、毕飞宇为例,阐述了作家职业写作在本质和特征层面的的独特内涵。
在互动环节,学生就AI对写作的影响、文学作品的市场效应和价值等问题提出疑问。邹世奇都进行了回应,她认为文学应捕捉个体与时代的共振,青年写作的可能性在于真诚表达中寻找独特视角。郭亮亮副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。
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,不仅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一次与优秀青年作家面对面交流的宝贵机会,更让学生们对创作方法论与行业生态有了深刻的认知。
邹世奇,南京大学文学博士,江苏省作协签约作家,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。在省级以上文学期刊发表小说、散文数十万字,部分作品被《小说月报》《小说选刊》《思南文学选刊》《长江文艺•好小说》转载,被收入《2017中国最佳杂文》(王蒙主编)《那“通关密语“》(文汇笔会2018年年选)《江苏散文精选(2021卷)》等多种年选,出版小说集《牧马河之夏》、随笔集《只向花低头》,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、南京市金陵文学奖等。